文/图 马晓春
山水之乡是我自幼便心驰神往之处,那里有沁人心脾的温润空气,山水交融的曼妙姿态,水汽与雾霭下的鸡犬农舍,微风轻拂柳枝下的夕阳小亭……
盛夏的风掠过蜿蜒流淌的三岔河,河水波光粼粼,水色潋滟……依偎于康乐县城怀抱中的胭脂湖,碧水之上鹮鸟翱翔,青山翠绿蕴含金银,一幅天蓝水绿生态美的画卷,仿若心灵也在此寻得栖息之所。星罗棋布的胭脂河与苏集河、中砥河水系构成了黄河流域洮河一级支流三岔河这一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和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脉络,描绘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康乐。
漫步三岔河两岸,总能看到河长巡河、保洁员清理河堤垃圾的身影。自2020年起,县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编制“一河一档”“一湖一策”,大力整治河湖“四乱”行为,将河湖长制与流域综合治理、河道采砂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实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强化“河湖长+护河员(管理员、保洁员)”管护模式,压实97名乡级河长、137名村级河长、381名河道保洁员的日常管护责任,县、乡、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6011次,巡河完成率达76.71%。同时,开展“清河行动”“春雷行动”、江河湖库清漂、“清四乱”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实施了一批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筑牢了河畅水清、生态优美、人水相亲的美丽生态防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蜿蜒52公里的苏集河,自巍峨的太子山缓缓而来,滋养着330平方公里流域的生灵,承载着沿岸数万百姓的安居梦想。为守护这份安宁与生机,重塑母亲河的生态屏障,实施了苏集河防洪治理工程,通过新建10.1公里的混凝土堤防构建安全骨架,辅以柔性生态护坡,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又保留了河道的自然韵味与蓬勃生机,使得沿岸村落、学校、物流、农牧等园区的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千亩良田也将得到永久的安稳守护。胭脂河上游防洪治理工程、东湾段防洪治理工程对36.5公里胭脂河流域采取新建堤防、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及隔离带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提升河道行洪能力、防洪标准及流域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保安全、生态惠民生、经济促发展”的综合效益。全长10.4公里的洮河流域三岔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但有效解决了流域污染问题,提升了河道防洪标准,更改善了沿河村庄的人居环境,构建起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
从流川乡古城村到三岔河入河口,一幅长达15.2公里的生态修复画卷正徐徐展开。瞧,工人们正在一丝不苟地构筑格宾石笼。每一块石头的放置,都是对河流未来的庄重承诺。机械的轰鸣,是唤醒母亲河新生的前奏。当地村民欣喜地说:“以前又脏又臭,山洪还威胁农田,现在真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项工程不但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将有效削减污染物、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为流川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山洪威胁臭水流”到“河畅水清鸟翩跹”,这一张张精心编织的防洪安全网,在碧水安澜的景象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绿色动力。
如今的三岔河历经“洗礼”散发着新光彩,滋养万物,孕育生命,见证岁月的更迭,仿佛在诉说着家乡向着美好新貌的转变。
作者简介
马晓春,男,东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中国农村网通讯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西藏拉萨市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第四届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第二批地方专家,甘肃省非遗传承保护协会会员,甘肃省东乡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民族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临夏州文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临夏州时政评论员,《暮雪诗刊》执行主编,《诗文化》签约作家,临洮老子文化研究会理事,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康乐县文联三级调研员,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