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桑科草原景色
本网甘南讯(融媒体中心 报道)6月25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言人来了”新闻发布活动(甘南专场)——“旅游促三交”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近年来,甘肃省文旅系统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4.51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452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5亿人次,甘肃省文化旅游工作整体成效实现“量质双升”。
政策引领,构建文旅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出台了文化强省建设、旅游强省建设、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的通知》《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方案》,推动颁布《陇剧保护传承条例》,形成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服务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筑牢政策根基。
遗产保护,激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动能
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加快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项目完成复原10.3万张,建成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实现全球共享共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动四角坪遗址、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11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实施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等20余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全省新增博物馆9家,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257家,博物馆新晋级50家,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和敦煌研究院“丝路光华”展览分别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和港澳台合作奖。获批创建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12个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成投用。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5项,临夏青韵砖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文艺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效
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新创排音乐剧《飞天》、陇剧《大河东流》、舞剧《飞将李广》等一批剧目,全省共有64部作品入选国家级展演,荣获16个集体奖项、15个个人奖项,7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争取“三馆一站”及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资金3亿多元,全面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开水平。2024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3.05万场次,建成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890个,组织开展公共阅读活动100余场次。完成古籍修复33部313册(件)共计1.9万余页、数字化10.6万个筒子叶。6个县级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12个乡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品牌塑造,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升级发展
2024年新创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各1家,新晋甲乙级民宿7家,7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线路。2024年全省文旅行业完成投资208亿元,实施项目824个,招商引资签约437.3亿元,新增入规入统企业93家,新增旅行社283家,新评定四星级酒店4家,新增、延续文化经营企业999家。全省文创企业增至288家,研发文创产品累计七大类1552种,全年文创及非遗产品销售额3.5亿元。
精准营销,拓展国内外文旅市场版图
甘肃文旅宣传营销与创新实践荣获中国“长城奖——文旅好品牌”金奖,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借助甘肃社火、暖心瓜州、天水麻辣烫、兰山打卡、各类大合唱等热点事件,不间断借势造势、整合宣传,带动全省市场整体火爆。组织赴7个省(市)举办甘肃文旅宣传推介12场次,策划大型宣传推广活动22场,带动新媒体矩阵账号发展到2000多个,全年网络传播量超800亿次。持续实施入境游促进计划,在境外开展人文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123项。协调开通兰州直飞曼谷、芽庄、名古屋、首尔、新加坡等7条国际航线和其他包机航线。举办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班、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大会等系列活动,甘肃“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持续扩大,入境旅游市场加速发展。
聚力融合,不断深化“旅游促三交”成效
全省文旅系统深入落实《关于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行动方案》,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活动,14个景区获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举办全省“旅游促三交”计划行动骨干培训班,开展导游从业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提升导游“文化使者”效能。推动民族地区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国家等级旅游民宿2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54个,推出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开展省市县三级乡村旅游培训,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举办“石榴花开・相约陇原”等活动,带动民族地区旅游综合收入显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