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距今400多年的永泰龟城 最后的守城人

2025-05-06 00:00:00 来源:艺术频道

11.牧羊人远眺快速发展的景泰县城。_副本2.jpg

牧羊人远眺快速发展的景泰县城

刘延治 专题摄影

永泰龟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地处河西走廊东端门户,距今400多年,是丝绸之路沿线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之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军事价值的明代城堡,尽管历经沧桑,但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要塞的典范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因其城堡平面略似乌龟形状,故又名“永泰龟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晨光下的永泰龟城。_副本2.jpg

晨光下的永泰龟城

一直以来,永泰龟城是摄影师创作网红打卡地,这里的牧羊人不仅是古城现存居民的重要生活角色,更是这座戈壁孤城历史与现实的鲜活见证者他们的日常与古城的兴衰紧密交织,形成了一幅沧桑与坚韧并存的画面。牧羊人一天的生活以驱赶羊群出城觅食开始,又以羊群归城结束。清晨,羊群穿过古城南门“永宁门”,沿着干涸的护城河道走向戈壁;傍晚,夕阳将牧羊人与羊群的剪影投射在斑驳的城墙上。

5.羊群从四面八方出城。_副本2.jpg

羊群从四面八方出城

摄影师与牧羊人聊天,听他们讲述古城往事,或透过百年校舍、新老剧场和废弃教堂的铁门窥探往昔辉煌,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永存瞬间。

上世纪50年代古城尚有千余人居住,如今仅剩20余户,许多牧羊人是明代戍边将士的后代,家族在古城生活了数百年。牧羊人亲历了邻居陆续迁离的过程,他们选择留下,既因对故土的眷恋,也因放牧是少数仍能维系的生活方式。他们主要靠牧羊维持生计,尽管干旱导致草场萎缩,仍延续着祖先的放牧方式,与羊群共同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

6,饮水池是羊群早晚的必去之处。_副本2.jpg

饮水池是羊群早晚的必去之处

羊群依赖城南的“用汲海”涝池饮水,这一泉水形成的天然湖泊曾是古城生命线,如今因生态恶化逐渐萎缩。牧羊人需赶在羊群进山前让它们在此饮水,而戈壁植被的退化迫使放牧范围不断扩大。夜晚,牧羊人与摄影师共同仰望无光污染的浩瀚星空,记录着对人类文明最好的怀念,引发对自然与历史关系的深层思考。

7.浩浩荡荡的羊群向草地进发。_副本2.jpg

浩浩荡荡的羊群向草地进发

永泰龟城原有的护城河早已干涸,居民被视为“龟城五脏”的五眼古井取水。这些井,其水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生存压力。牧羊人与羊群的身影,既是古城衰落的缩影,也是坚韧生命力的象征,他们不仅是戈壁生态的适应者,更是历史变迁的活档案,让这座废墟之城保留了最后一抹生机,也提醒人们在自然与时间的双重侵蚀下,文明的延续既需要个体的坚守,更离不开环境的修复与文化的保护。当前,在年轻人外流、古城日渐萧条的背景下,牧羊人已成为“最后的守城人”。

2.2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养羊。_副本2.jpg

2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养羊

3.每天早晨羊群按时走出圈门。刘延治_副本2.jpg

每天早晨羊群按时走出圈门

4.牧羊耕地两不误。_副本2.jpg

牧羊耕地两不误

8.牧羊人和羊群在夏日乘凉。_副本2.jpg

牧羊人和羊群在夏日乘凉

9.城里城外各行其事。_副本2.jpg

城里城外各行其事

10.牧羊人在闲暇之时聊聊家常。_副本2.jpg

牧羊人边放羊边聊家常

12.小孙子迎接爷爷牧羊回家。_副本2.jpg

小孙子目送爷爷去放羊

13.大小羊分开进行饲养。_副本2.jpg

大小羊分开进行饲养

14.定期进行水窖维修。_副本2.jpg

定期进行水窖维修

15.牧羊人将水窖的水拉到家里人羊饮用。_副本2.jpg

牧羊人将水窖的水拉到家里人羊饮用

16.龟城最好的建筑是一所百年学校。_副本2.jpg

龟城最好的建筑是一所百年学校

17.古老的城堡和牧羊人的生活成为旅游打卡地。_副本2.jpg

古老的城堡和牧羊人的生活成为旅游打卡地

18.摄影人非常钟爱龟城和牧羊人的拍摄。_副本2.jpg

摄影人非常钟爱龟城和牧羊人的拍摄

19.和睦融融的牧羊人。_副本2.jpg

和睦融融的牧羊人

20.过年过节龟城唱大戏。_副本2.jpg

过年龟城唱大戏